本篇文章1297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可能你在旅行區(qū)見過牦牛肉干,在超市買過青稞餅干,但要說真正懂得藏餐精髓的,恐怕十個人里有九個要搖頭。客歲有位北京友人去拉薩出差,返來跟我吐槽:"頓頓都是糌粑配酥油茶,吃得我直反胃。"終局當?shù)夭刈逵讶寺犕旯笮Γ?你怕是連正宗藏餐的門檻都沒摸著!"
先來解個惑:為啥藏餐總會給人"油膩膩"的感覺?
這得從海拔提及。在氧氣只有內(nèi)地60%的高原,人體天天需要多消費30%的熱量。你看藏區(qū)傳統(tǒng)食譜:
每100克酥油供給900大卡熱量,是黃油的兩倍
風干牦牛肉可能在零下20℃保存整年
青稞β-葡聚糖含量是燕麥的3倍,增強免疫力一級棒
客歲有個探索挺有意思:對比拉薩和成都的上班族,同樣坐辦公室的藏族同胞根基代謝率平均高出15%,你說這跟飲食有沒有關系?
第一次進藏餐館,菜單看得目迷五色怎么辦?
記著這三樣準沒錯:
為啥你在內(nèi)地吃的藏餐總差口吻?
中心在于三個"活"字:
活水:拉薩河水做的酥油茶,和用自來水做的圓滿是兩個物種
活菌:傳統(tǒng)陶罐發(fā)酵的酸奶,菌群種類比制造業(yè)生產(chǎn)的多17種
活火:牛糞燃料的慢火燉煮,能讓牦牛肉多出30%的肌氨酸
有個真實案例:某連鎖藏餐品牌花300萬引進高原模擬廚房,終局做出來的藏包子仍是被老開銷者吐槽"沒靈魂"。
你以為藏餐永遠都是老幾樣?那可就錯了!近來在拉薩八廓街崛起的新派藏餐吧,玩得比網(wǎng)紅店還潮:
吃完藏餐總以為脹氣?八成是踩了這些雷:
吃了十幾年藏餐,我最深的體會是:這根本不是"原始粗獷"能概括的飲食系統(tǒng)。從精準盤算熱量的營養(yǎng)搭配,到依靠高原物性的保存聰明,處處透著生存哲學。當初有些所謂的"改良藏餐",非要把蟲草磨碎了撒在牛排上,反倒丟了最可貴的本味。要我說啊,下次您再遇見正宗的藏餐館,別急著照相發(fā)友人圈,先坐下來好好品品那份穿越千年的生存聰明,保準能吃出新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