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9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是不是有過如許的閱歷?顯明經心打算了三天兩晚的桂林山水游線路,寫出來的推廣文案卻像旅館床頭柜上的服侍手冊般乏味。說來你可能不信,客歲我在麗江古城迷路時,偶然撞見堆棧老板手寫的游玩攻略,那張皺巴巴的A4紙竟讓我當場決議續住三晚——這就是好軟文的魔力。
旅行線路軟文最怕寫成列車時刻表。記著,受眾點開文章的那3秒鐘,決議了他會不會整理行李出發。客歲張家界玻璃棧道的爆紅案例中,最成功的文案開頭是:"當你站在400米高空,透過腳下的透明玻璃看著螞蟻般的游人,突然發現鞋帶松烈怎么辦?"
試著用牽掛式提問調換抑揚頓挫:"這條藏在黔東南的苗寨線路,為什么讓拍照師連續三年蹲守統一個機位?"或拋出反常識數據:"在這條環青海湖線路上,70%的游客會主動放棄自駕"。
客歲幫某旅行社改造云南雨林徒步線路文案時,我做了個測驗:把本來的"Day1: 抵達景洪→入住旅館"改寫成"清晨6:03分,當第一縷陽光刺破熱帶雨林的霧氣,你的登山杖會先觸遇到千年絞殺榕的根系"。三個月后這條線路預訂量暴漲230%。
中心法門在于場景重構:
我視察過上百篇爆款線路軟文,發現個有趣景象:越是詳細的費用清單,轉化率反而越低。客歲國慶九寨溝線路上線時,有篇文案全程沒提詳細價錢,只算了筆賬:"相當于用三個月奶茶錢,換三十年后病床上最鮮活的影象"。
試著在文案中埋設情緒兌換公式:
今年三月武夷山茶旅線路的爆紅,驗證了互動式文案的威力。咱們在推文中打算了個"茶葉盲盒"環節:依循受眾挑撰的飲茶習慣,自動匹配巖茶種類和對應的古樹尋訪路線。終局后盾收到1400+條品茶心得投稿。
這三個技巧你明早就能用:
寫了八年旅行文案,我發現個殘酷本相:沒有完善的旅行線路,只有會講故事的文案人。那些在友人圈刷屏的爆款線路,每每不是景區資源最頂級的,而是最懂得把游客變成故事主角的。下次提筆前,不妨先問自己:這條線路的哪個霎時,值得游客十年后翻著照片對孩子說"當時我就該聽那篇文案的"?
記得客歲在瀘沽湖采風時,堆棧老板娘說了句讓我后背發涼的話:"你們寫的不是線路,是都市人快要消逝的性命力。"這話我記在采訪本扉頁,當初轉贈給你——這大概就是旅行文案人最該守住的底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