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6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有沒有發現,刷到某些文章顯明看著像故事,最后卻跳出來個購物鏈接?上個月我友人花5萬塊找代經營公司,終局發出來的推文閱讀量還沒她自拍高。哎,這一個癥結切實挺有意思的...
昨天途經商場看到兩個展架:左邊是某奶茶店新品海報,右邊是"90后女孩辭職開茶飲店"的故事墻。誠然都在賣奶茶,但前者直接說"第二杯半價",后者卻在講創業血淚史。
中心差別:
我電腦里存著兩份汽車文案,特殊能說明癥結:
對比項 | 汽車商業文 | 汽車新聞推廣文章 |
---|---|---|
開頭 | "全新一代XX震撼上市" | "35歲那年我懂了..." |
中心段落 | 發動機參數+促銷政令 | 自駕西藏遇險閱歷 |
轉化打算 | 即時撥打電話 | 文末投票選最想自駕路線 |
數據反饋 | 進店率1.2% | 轉發率15% |
不過要留意,當初良多高手玩混搭。比如說某培育機構推文,開頭講家長輔導作業崩潰的段子,中間插課程優勢對比表,最后用"限時優惠"收尾。這種雜交體轉化率比純軟文高40%,但特殊磨難寫作功力。
上個月幫餐飲店改文案,原版寫著"選用入口食材",改版變成"主廚清晨3點蹲海鮮商圈"。終局訂座量翻倍,尚有客人真跑去商圈找供應商。這里藏著個心理機制:
客歲某護膚品牌翻車事物還記得嗎?軟文里吹"三天祛斑"被罰80萬。這里劃重點:
友人公司上季度同時投了兩種文案,數據很有意思:
干了八年文案,發現最厲害的既不是純軟文也不是硬廣,而是能把商品特點轉化成網民生涯場景的本事。上周看到個絕妙案例:賣保險的沒講保額疾病,而是寫了篇"北京中年給女兒寫的18封信",最后一頁信紙印著保單編號。這種寫法,商業文和軟文的界限早就含混了,但效果比傳統寫法強三倍不止。說到底,網民早就不吃直球廣告了,但完整沒商業陳跡的軟文,轉化起來又費勁??赡芪磥淼暮玫奈陌?,都得是戴著軟文面具的商業文,或披著商業文外衣的軟文?